查看原文
其他

年轻人,开个公号写点文章就能“内容创业”了嘛?

2016-08-24 小灰君 数洞社媒
导读
内容创业可能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,但至少要先搞明白这四件事。

作者 | 小灰君

编辑 | 珲哥

内容创作成本并不递减

大多数的商业模式都是成本递减的比如你是一个化工厂,买机器的成本1000万是固定成本,之后每生产一件的成本都是在摊薄之前的固定成本,比如你生产10件东西,成本就是1000万/10=100万,但你生产到一亿件的时候,可能就是(1000万+一些管理费用水费电费)/1亿,成本就非常低了。

但内容创作并不是这样的。

你写一篇,要花两天时间;你写的第一万篇,每篇还是要花两天,即使写得熟练了,但也要花一天半。

我认识的很多内容创作者,写一篇,卖一篇。跟农民的生产方式是类似的,今年耕两亩田,秋天收了卖了;明年仍然耕这两亩田,秋天收了卖了……

举个例子来说,我小时候就觉得QQ秀是个特别牛的产品,因为固定成本本身就不高,就开发一套QQ秀系统,边际成本(指新增加一件产出的成本)几乎为零,做好了一个QQ秀系统之后卖新衣服简直是纯挣钱的。

写一篇卖一篇的盈利方式是线性增长,大概长这样:


图片来源:微信公号“低冷趣味”

而后者QQ秀的这种方式是指数增长的,收入曲线大概长这样:


图片来源:微信公号“低冷趣味”

多说一句,互联网公司特别是游戏公司和传统工业相比,利润率也偏高,固定成本也大大降低了(比如不需要厂房,重型机器)。

然而,是内容创作者都过得很不好吗?不对啊!就算是互联网之前的时代,作家也没饿死啊。

答案是:我刚才画的那张图的斜率是不对的。

内容创作者的单篇文章的收入并不固定,在实际情况中,斜率是有改变的。以在世的作家来说,刘震云大学的时候投稿估计千字几十块,现在估计千字几万块。

所以,如果斜率不断改变的话,写一篇卖一篇的曲线也可以变成这样:


图片来源:微信公号“低冷趣味”

但下面我们就要提到,改变收入的斜率有多么难。


“赢者通吃”严重的行业


作家的收入提升非常难,因为内容行业做到顶尖是很难的。


图片来源:admin5.com

做视频的人有多少?papi酱只有一个。

中国特稿记者有多少?喜欢特稿的人叫的出名字的也就十个。

于是视频的流量会集中到papi酱这里,特稿的阅读量会集中到时尚先生、人物、GQ这几家。

内容生产的行业和其他行业比起来,是“赢者通吃”的。

2块钱的“康帅傅”方便面有人,5块钱的康师傅方便面也有人买,25块钱的韩国进口方便面也有人买。

但内容产品不是这样的。

假如没有互联网,我在海淀五棵松地区算是段子讲得好的,可能摆个地摊蹲在马扎上说一段儿,也有百十来个人听。但是互联网时代不一样啊,我这个级别的段子手的饭碗全都被最优秀的段子手们抢走了。——网上有免费的郭德纲王自健听,干嘛来听我说啊?

写盗墓小说,南派三叔和天下霸唱也算是端掉了行业内绝大多数人的饭碗,他们的收入可能是普通写手的成千上万倍。

优秀的内容生产者吸收了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,这种注意力的占用是排他的。

而且这种排他是广泛的排他,比如严肃新闻的衰落,是严肃内容竞争力的集体衰落。人民日报以为自己的竞争对象是新京报,实际上是湖南卫视是爱奇艺是腾讯游戏……


你是卖内容,还是卖渠道?


开放打赏的文章,通常来说不是软文。有政治风险的文章,比如发个蛤蟆什么的,通常来说也不是软文。

为什么呢?

因为开不开放打赏,卖的不是一种东西。

开放打赏的文章,跟过去作者投稿一样,挣的是稿费,他们生产的文章就是产品,读者就是用户

而通过文末广告/软文赚钱的,他们的产品是通过文章吸引到的读者的注意力,广告商才是用户。不能作死,要对广告商负责。

这就是安德森在《免费》一书里说的互联网的免费方式的一种,国内我们一般称为:流量变现。


△ 《免费》的作者安德森

图片来源:ciaoke.com

所以核心问题是:

你做内容是想要卖内容,还是想要用内容打通一条渠道,然后卖渠道?

以往的内容创作者就是卖自己的内容,写书的买书,拍电影的卖电影。

但互联网让内容打开渠道成为了可能,一切营销号都是在做渠道。因为钱太好挣了,大多数内容创作者都倾向于后者。

做渠道的最重要的问题是:维护这条渠道的成本有多高?

如何能保持用户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你的内容上?如果你经常发软文,或者在文末带广告,会不会有人取关?

简单假设你的内容始终保持同一调性,用户就不会失去粘性,仍然有成本控制问题。

我想大象公会,knowyourself之类的公众号创作一篇推送应该是非常辛苦的。

新世相这样每日更新的内容公众号,在一开始就做好了成本控制:他们只做内容的筛选,最多写个导语,和其他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公众号的比起来成本显然要低得多,做内容推荐就比内容创作的成本大大降低了。内容推荐实际上贩卖的不是内容生产的能力,而是内容挑选者本人的品味。

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同道大叔,这个号的微博和微信号都是做星座相关内容的,只需要雇佣一个文案和一个漫画画手,还保证了比较高的用户粘性。(虽然我从来不看)

如果简单卖渠道的话,对平台的依赖性很高

比如微信比较好传播的是文字,而微博的图片和视频就传播得比较好。一些微博大号试图迁移到微信都并不很成功,具体体现在他们微博的报价和微博差得比较多。但是假装在纽约这个号的微信就比微博值钱得多。

渠道的价值是 粉丝基数 乘以 转化率,而不是单纯的粉丝基数。

超越渠道的,是品牌。品牌受平台的限制就小很多了。

其实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明星。比如赵丽颖,拍了很多电视剧,这是她的作品,但她并不是只靠拍电视剧的酬劳赚钱,而是打造了这个人的知名度,通过“赵丽颖”这个人本身的知名度和粉丝忠诚度赚钱,包括了内容和渠道两个方面。


图片来源:duitang.com

因此明星是在微博发广告,还是在微信发广告,其实并不重要,重要的他们被人知道,被人们喜欢,有较高的商业转化率。

罗振宇的逻辑思维现在做的事情,就更像是一个传统时代的明星所做的事情。


商业之外的事情:站着把钱赚了可能吗



△ 《黑客与画家》封面图

图片来源:kejik.com

《黑客与画家》里面提到一个大饼谬论。 

经常有人说20%的人占据了80%的财富,这种说法并不准确,因为财富的总数不是固定的。比如说你有个旧车,你把它翻修了,你就创造了新的财富,社会的财富的总和就增加了。

这就是这本书为什么鼓励人创业。

问题是内容创业真的创造了新的财富吗?那些鸡汤文到底创造了啥啊……我认识写鸡汤文的作者自己都不喝他熬的鸡汤。

选一个垂直的领域,为关注这个领域的人提供消费内容,可能是内容创业的比较可行的方式,并且成本比较低。

但是这对于我那些试图写得更好、写到最好的朋友来说,不是一个好的答案。

他们不想做个“北京当地衣食住行”之类每篇文章500块钱的号,也不想写教人谈恋爱,一开口就“我有一个朋友”这种的。

他们现在做的也还不错,但是我个人认为,你够酷,你的读者都喜欢你,这是运气(除非你本身就已经是个名人了)。

大多时候看起来很酷的内容制造者,是努力地吸引能接受你的酷并且愿意买单的读者。

(全文提到的所有公司和产品都没有给我钱,谢谢~)

封图来源:news.zol.com.cn

推荐阅读: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